是我心言关山横槊

本只打算看文,最后却忍不住自己动笔的文笔废

真情与善意(二)谈《一世真》祁王

萧景禹大概是《琅琊榜》原著中最具争议的角色。正面人物如梅长苏萧景琰,反面人物如夏江梁帝谢玉,读者纵然有不同评价,也不过是争论他们有几分好几分坏。独独是萧景禹,其评价之两极,实在让人意外其实他是个在原著中篇幅极少、只活在别人追忆中的人物。喜爱他的,想象着连位列东宫的萧景琰也只遥能望其项背的绝代风华;讨厌他的,痛恨他不知收敛不通权谋,讥讽他为“圣父白莲花”“政治白痴”。

这样一个在原著中近乎完美,却又有致命弱点的角色,还要在书中极少描写,可以说是同人文中最难写的角色。

可又不能不写,尤其是在重生文的设定里。原著作者说整个故事诞生的第一个人物就是萧景禹。某种意义上,他才是整个故事的主心骨,寄托了萧景琰、梅长苏、作者和读者的乌托邦。

而《一世真》,带着对他的善意,写出了一个鲜活的萧景禹,一个不愧所有人追随的主君。

这是很难很难做到的事。只要把他描写为“政治白痴”,一直坑着弟弟和所有人,最好萧景琰尽快打败他登上帝位,就能轻松撒狗血取悦读者。

尤甚者在《一世真》的设定里,萧景禹跟萧景琰相争。写好人跟坏人争斗很容易,写坏人跟坏人比无耻也不难,可要写好人跟好人不得不相争,就难如登天了。

萧景禹在《一世真》里初次出场,是在景琰因为儿戏军纪被梁帝杖责的时候。只是短短几句描写就凸显了萧景禹的性格特征:爱护幼弟但是处事刚正。

之后萧景禹其实有一大段时间没有正面出场,只是在旁白里交代景琰渐与他成相争之势,但是兄弟两人在赈灾事宜上却合作无间。

纵然兄弟渐渐离心,他们的信念却仍是一脉相承。权势之轻与百姓之重,根本无需衡量。

我一直相信,萧景禹是萧景琰精神上的父亲。塑造萧景琰人格和价值观,给予他仰望敬爱的身影的人,绝不是梁帝,而是祁王。

大概这也是我为什么这么喜欢《一世真》的原因之一。如果把梅长苏和萧景琰仰望追随的萧景禹贬低为祸害赤焰七万人的“圣父白莲花”,这不单是在损害萧景禹的形象,也是在贬低梅长苏和萧景琰的形象。

在《一世真》里的祁王,尽管无法教导重生的萧景琰权谋制衡之术,却依然是那个由上一辈子起塑造萧景琰人格与信仰的祁王兄。

祁王再一次出场,已经是在第二十章看庭生学弓箭。许是因为本文视角,我们很多时候都能感受到萧景琰自甘众叛亲离的苦楚無奈。但对于祁王而言,这些年来眼睁睁看着自己一手教养出来正直善良的幼弟,渐渐变成逢迎上意的亲王,其心中之痛,又岂会少半分。痛心于幼弟的堕落,愧疚于自己无能挽回,伤心于从前亲密的兄弟如今对面无言,独独并没有半分因为萧景琰危害到他的权势的不甘。

即便靖王多么值得怀疑,萧景禹从来不曾犹豫片刻他会害庭生。

这种不疑,在当今鼓吹为利可无所不用其极的世道里,常被视为天真甚至愚蠢。

当年萧景禹直至死的那刻才知道自己错信了父亲。他宁死不反,不是不能反,不是愚忠愚孝,而是因为哀莫大于心死。要不然为何留在世上的最后一句话,是悲叹“父不知子,子不知父”,而不是后悔痛恨愤怒之语。

如果我们觉得这样相信亲情大于权位的萧景禹是愚蠢,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形容他对萧景琰毫无保留的信任?

“景琰是我的弟弟。”

就如景琰知道他不会派刺客来杀他一样。

萧景禹对父亲的孝毫无疑问是错付了,可是他对萧景琰的兄弟之情,是何等弥足珍贵!

而这种对父亲对兄弟的不疑,并不能割裂。

只有同时相信着父亲和兄弟的他,才是萧景禹。

又正正是这种不疑,成就萧景禹成为一代帝皇。

也许很多人会认为,帝皇之能,无论是暴虐无道还是强政励治,不外乎是精于权术操纵臣下已达目的。

非也。

即便他们是成功的帝皇,也不是理想的帝皇。倘若只知操纵利用人心,毫无伦理道德,何来真正的以民为本,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?

因为萧景禹相信天家有真情,所以他对亲人有情,对天下亦然。

因为有真情,所以他理政论政,所考虑的不是这些对他权势如何如何,而是这些对天下如何如何。

当然,有好心不一定能成好事。而萧景禹又正是一个极有能力的人!

大梁何其有幸。

而原著中的大梁又何其不幸。

幸好,我们还有《一世真》。

某种意义上,这文更符合侯制片的书序中的那一句“这是一个风雨如晦却依然有着勃勃生机的年代”。

原著中即便能雪冤能翻案,七万人和祁王的性命,终究不能挽回。

而《一世真》里,数王逐鹿不知最终鹿死谁手,朝局波澜起伏,生机却盎然:在于萧景禹的不改初心,在于萧景琰的至死不悔。


这是作者对萧景禹、对萧景琰、对赤焰军七万男儿、对林殊、对大梁天下的善意。

我何其有幸能读到这一个故事。

其实早前看到《一世真》文下留言对祁王的争论,便欲动笔为萧景禹辩护。可思来想去,总不知从何说起 — 直至看到第二十八章。

当萧景禹终于第一次在《一世真》在这章有正面而详细的描写,我们终于看到了他的风华绝代。

而我也终于开始动笔。

也就在这一章,我们知道,为什么重生的萧景琰要誓死保护,为什么上一辈子这一世的林殊、林帅和言侯要倾心相扶,为什么天下人在他被贬离京时真心相送。

最让我触动的,最让我景仰的,不是萧景禹决定冒极大风险出兵治水。

对他而言,自身的权势和百姓的性命,根本无需取舍,也不能取舍。

这是我意料之中的。

让我无比景仰的,是萧景禹知道自己满盘皆输的反应。

没有愤恨,没有后悔,没有遗憾。

只有欣喜。

我想,他欣喜的不单是淇水之民避过一劫,也是他知道景琰真的未曾变得罔顾人命。

即便他不能得天下,景琰仍可以造福百姓。

所以他无憾。

所以在面对梁帝时他坦荡。

他不能拿天下百姓去赌。

而自己赌输了,却无怨无悔。

坦荡,对得起百姓,对得起君父,对得起自己。

很多人讨论过,觉得萧景琰其实比萧景禹更适合当君王。

识人慧眼,无过于言侯。而言侯对他俩的评价,是两人的价值理念信仰是一样的,但是萧景琰执拗,萧景禹潇洒。

也就是这一点,令我相信,萧景禹确实比萧景琰适合帝位。上一辈子萧景琰是不得不负担起这一重责,但是执拗的他定必极其痛苦。而萧景禹潇洒自如,坦荡面对所有,让他能拿得起也放得下,正如作者在跟我讨论时所说,萧景禹是生而为王的那一种人。

他是天生的领袖,有着让臣下折服让百姓追随的魅力。而他也享受能造福百姓,无需将其视为背负着七万亡灵的重担。

这样潇洒自如、宽仁不疑的萧景禹,正是带着善意的作者所描摹的。

感谢作者带给我们这样一个萧景禹,把他从书中的理想带到残酷的现实中,却依然不改其心。

真情与善意,是我为《一世真》粘贴的标签。而本文这种特质,在众多角色、情节设定、故事走向中都一直存在。这次文评选了祁王和林殊,一来是这两位角色颇多争议却少有解读,二是因为作者如何处理这两个人物正是《一世真》真情和善意的最大体现。

感谢诸位看到这里,也希望你们能感受到《一世真》里的真情与善意。

感谢《一世真》作者的妙笔生花,也常常与我交流^_^

评论(6)
热度(320)
  1. 共5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
©是我心言关山横槊
Powered by LOFTER